在刘铭传抚台期间(1885—1890年),
台湾挟大陆提倡“洋务”之风,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
台湾近代化的革新措施:(一)行政方面,为适应土地日辟、人口剧增的实际需要,全台增设为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以中部彰化为省会,划疆分守,奠定了
今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二)国防方面,大力整顿军备,修筑新式炮台,购置西式大炮。设军械机器局制造枪弹、炮弹。设火药局、水雷营,并设团练局等;(三)经济方面,设煤务局、脑磺总局、煤油局,采用新法采煤、熬制樟脑、
硫磺、开采石油等;(四)交通运输方面,设“全台铁路商务总局”,
集资修筑基隆至新竹铁路,敷设海底电线、架设
陆上电报线,还修通了一条横贯中央山脉的大路。同时又设立邮政局,实行新式通邮。设立轮船公司,开辟
上海、
香港、西贡、
新加坡等地航路;(五)财政方面,设立“清赋总局”,清理田赋,大力整顿税收;(六)文化教育方面,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创办西学堂,聘请西人教习讲授英语、法语、数学、理化、测绘、历史、地理等课程。
中国教习讲授
汉文课程。全部费用由政府
供给,首批招收学员64名。设立
电报学堂,学习电讯专门技术。又设立“番学堂”,招收“番童”入学,授以
汉文、书算、官话、
台湾话和起居礼节等。由此,
台湾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通晓中西文化的新型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