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深受
闽南文化影响。
台湾原属福建管辖,光绪年间始建行省。连横在《
台湾通史》中指出:“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
台湾……”“
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大陆向
台湾移民的过程中形成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在
明朝天启年间,以颜思奇、郑芝龙为首移居
台湾北港,人数约3000左右;第二次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
台湾,实行军屯,广招移民,使
台湾汉族移民增加到10-12万人,与原土著居民人数接近;第三次是1683年郑氏政权结束,
清朝统一
台湾后,实行开发垦殖,又有许多大陆居民入台。据1930年的
台湾统计资料显示,当时
台湾总人口为375.16万人,其中闽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来自
泉州和
漳州的人口分别约占
台湾总人口数的44.8%和35.2%。清初的
台湾,山林未启,草莱初辟,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诸罗县志》云:“台南、北淡水均属瘴乡。……盖阴气过盛……感风而发,故治多不起。”早期的开拓者十分艰辛。闽人赴台,为求一帆风顺和开垦成功,大多数人都随身携带家乡崇祀的神像或香火之类圣物。因此,
闽南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但促进了
台湾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
台湾以
闽南文化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其民间信仰、民间习俗都与漳、泉两地一脉相承。清道光年间丁绍仪到
台湾考察,在《东瀛识略》中写道:“台民皆徙自闽之
漳州、
泉州,粤之
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显示了两岸的文化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