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台南府城成为全台首善之区,也是
木版年画生产与配销的集散基地,店肆大抵集中在大西门内赤崁楼旁的“米街”(今已更名“新美街”)、“竹仔街”及东岳殿的“元会境街”(今皆已更名“民权路”)、水仙宫畔的“杉行街”一带。作坊店家栉比鳞次,见诸“王泉盈”、“王源顺”、“王源成”、“林荣芳”、“林坤记”、“吴源兴”、“吴联发”、“吴隆发”、“成发”、“源裕”、东昌”、“德发”、“漱竹居”、“蔡传发”、“吴益胜”、“蔡亨信”、“戴泽承”、“林富顺”、“震益”、“教厚”、“杨记”、“复兴”等名店,影响延伸所及例如
台湾嘉义朴子“正利成”、云林“许捷发”、南投“锦华堂”、彰化二水“玉记”、鹿港“春盛”及“德记”,以及竹南中港、台北万华、宜兰罗东等地的厂商,携手打造此地
木版年画辉煌的
世代早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续修
台湾县志》的“城池图”中就已经标记出“米街”的位置,直到明治年间日人精密测绘的《
台湾府城街道全图》,更载明“米街”的地段。“米街”肇始于昔年街上米店汇集,因而得名。“永全”、“振美”等
老字号,至今街内耆老记忆犹新。三十多年前整理路面、挖掘路基之际,赫然发现残存堤岸的砖砌台基,至少有一米多高,可以推想当年台江内海的水道竟也能至此停泊,靠岸卸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