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即公元7世纪初叶,洱海地区分布着6个较大的地方性政权——“蒙雋诏”(今巍山北部)、“越析诏”(今宾川)、“浪穹诏”(今洱源)、“邆睒诏”(今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和“蒙舍诏”(今巍山南部),史称“六诏”。由于蒙舍诏在其他五诏之南,故
史书称之为“南诏”。“六诏并乌蛮”或称南诏为“乌蛮别种”。这时,南诏已合并了“同在一川”的蒙雋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在巍山建立大蒙国,即蒙舍诏。在唐王朝扶持下,蒙舍诏日渐强大。开元年间,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开元
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授皮逻阁特进,封越国公,赐名归义,其后又以功策授
云南王。
次年,皮逻阁徙居大和城(今
大理),南诏国从此便成为雄踞一方的强大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