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仁爱精神。春秋之末,
孔子以爱释仁,首倡仁爱,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此后数千年,仁爱思想经久未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
学术兴盛,更是让仁爱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孔子提出的仁爱内容非常广泛,“仁”字在《
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频率之多,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核心是仁,孝悌与礼是仁的基础,也是仁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支撑,在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中也是最高原则。“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仁的内涵很丰富,综合各种说法,可以说:仁为
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君子之性,庶民之归,其核心是爱人。”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指的是人心,是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和仁爱之心。仁的核心是爱,爱是体现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把仁与爱联系在一起,仁爱的含义就更加凝聚,体现其在
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仁爱不仅有慈、孝、友、悌的人伦关系,也有仁者
乐山、仁者静、安泰乐观、勇往直前不忧不惧的道德修养,更有杀身成仁、和而不同、坚守正义的
君子情操。
后世的
儒家学者对仁爱具体含义不断做出了新的诠释,无论怎么解释,归其根本都是在
孔子仁爱基础上的一种丰富。不论是把
儒家仁爱思想分为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两个方面,还是说仁爱不仅爱人,还爱物,这都是由仁而爱,由仁出发去爱,爱一切。在老河口
木版年画中有“文武财神”、“
观音送子”等题材的年画,这些作品包含了对百姓艰辛生活的关怀,对人民所受疾苦的感同身受,也包含了对妇女生产顺利的真诚祝愿等等“爱人”精神,无不或隐或显体现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上述传统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