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
木版年画的用色方式和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是有鲜明区别的,这种不同就在于它具有浓烈而蕴含着丰富象征意味的
色彩。这来自
中国古典
哲学思想的“
五色说”的影响。
五色是色之本源,
五色之合生百色。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其中,青、赤、黄正好对应
色彩学中的三原色:蓝、红、黄;而黑、白从光学角度来说,
黑色可吸收所有波长的色光,
白色可反射所有波长的色光,两色可象征
阴阳两极。
五色中的青、赤、黄是对色相的称谓,更是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象征。三色以不同方式组合又可以产生间色,色色“相盖”,通过混合可以获得色相环上任意一种
色彩。可以说
五色包含了最基本的
色彩元素。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探索着冥冥中主宰一切的规则。对气候变化的惊奇,对天象历法的总结,对广袤大地的敬畏,一次次促使人类在前行的道路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一套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总结。
五行就是古代
中国人在季节更迭和对方位的崇拜中逐步形成的
哲学体系。
五行学说源远流长,殷商卜辞中即有对祭五帝的记录。《
周礼·天官》中出现了将
五色五方观念与五帝结合的叙述,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
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周礼》中记载:“画缋之事,杂
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关于
五行说,《尚书•
洪范》中这样叙述:“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元素不仅是被赋予象征意义的名词,还可以以“水润下”、“火炎上”的方式进行运动。后来
五行说又与
阴阳说结合起来,产生了
阴阳五行说。
五行逐渐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代号。
阴阳五行说的影响颇为深远,涉及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了如天文、地舆、历法、医学等
学术领域。天文中有水、火、木、金、土五星;地舆中有水、火、木、金、土五方;中医学中,人体内腑有水、火、木、金、土五脏;等等。
五行的象征性被不断扩展。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说道:“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
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
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
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
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
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五行、
五色、五方、五位、五帝、五神、五兽、五时、五脏等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互相影响,形成
中国人特有的对宇宙万物构成与运行规律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