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
刺绣用色与传统的服饰文化一脉相承。在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里,
色彩的使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尚书注疏•卷五•益稷》中记载:“帝(舜)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
星辰、山、龙、
华虫,作会(即绘),
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
絺绣,以五彩彰施于
五色,作服,汝明。”对服饰章纹和
刺绣的用色做了介绍。在《
周礼》中记述了当时在宫廷内设置“百工”,其中“
画缋”官专门负责宫廷中制衣所用
衣料的绘画和
刺绣装饰工艺的事务。
刺绣,“总
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它借助
针线在布帛上穿刺形成花纹,是古代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礼•
考工记》
画缋篇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可以说,它是最早在
刺绣领域体现
中国上古时代的
色彩思想与运用的篇章。
色彩的使用和搭配在
刺绣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绣品的
刻画、
光影效果,
绣面立体感的形成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地不同的
刺绣用色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又有了自己独特的用色习惯,形成了不同地域的
色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