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全国呈现“太平盛世”的局面。
乾隆皇帝酷爱书画和
戏曲,他在朝时,经常召纳
书画家写宇画画,调演地方
戏曲。
上行下效,影响着城乡人民的生活。随着说唱文学与地方
戏曲的普及,以及流行小调的影响,有的年画画店,便将流行的市民文学中许多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传奇
小说、
神话、戏文等,改编绘刻成
木版年画。如《渭水河》、《
白蛇传》、《
八仙庆寿》、《文王百子》等等。杨家埠年画的题材更加扩大。明代早已定型生产的,关于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更加齐全完备。社会上、寺庙中,儒、道、释三家所尊的神仙、圣人几乎全部进入杨家埠年画的画面。灶王、门神、财神、
菩萨、
玉皇大帝、天地全神……成为杨家埠产销量最大、传布最广的年画产品。充满幸福、
吉祥、欢乐的美女、娃娃,以及人情世态、男耕女织、
小说戏文、
神话传说、山水花卉、瑞兽祥禽……洋洋大观,把农民美好的思想愿望和追求尽收其中,满足了农民思想上的种种需要。年画的形式,也按当时农民“过新年”习俗的需要分为更多的类别。门画分为“武门神”、文门神”、“单座”、“房门画”;炕头画分为“横披”、“竖披”、“方贡笺”、“毛方子”。另外还有“窗顶”、“窗旁”、“月光”、“中堂”、“条屏”、“裱屏”等。留到现在的作品有:《三星门神》、《
红绿袍》、《麒送贵子,麟送状元》、《
五福今天来,双喜即日到》、《五路进财》、《兄弟同乐》、《空城计》、《狮子巴狗》、《富贵有鱼》、《鱼龙变化》、《小条鹰》、《
花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