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三都地区的民族资本曾有微弱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市场对汞、锑的
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涨,因而一部分地主和外地商人,在三都投资于汞矿和锑矿的开采,
冶炼。但多系土法开采,设备简陋,规模很小,年产汞数吨,生锑数百吨。这些民间
合资经营的企业,在当时力量极薄弱,然而这个新生事物,已在开始成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官僚资本直接渗入到三都地区,他们不让民族资本有任何发展,采取各种手段压抑摧残。
民国28(1939)年,官僚资本机构资源委员会与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合组矿务局,并在三合设立锑业管理处,开设炼锑厂,将汞、锑的生产一步步独揽到手,他们对民营厂矿,垄断运输,压价收购,并借口“立案手续未备”横加封闭。民营厂矿一个个被摧残扼杀。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们又感到在这里投资无利可图,遂加以废弃,停止开采。于是,在三都曾一度兴起的矿业全部停顿,仅剩下一些废墟残坑。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必然遭受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