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题材内容
概述
农历
正月十五
,古谓之“上元”。相传,东汉
明帝
刘庄
,信奉
佛教
,于上元夜命宫廷、寺庙,“燃灯表佛”,士庶之家亦要悬灯礼祀。故而
后世
形成所谓之“
灯节
”或“元宵节”。此图为高桐轩作品。描写元宵节日儿童游乐嬉戏之情景。有
敲锣打鼓
者,有吹唢呐者,有手擎花灯者。最年幼之一个
娃儿
,由妈妈抱着,手拿
鼓槌
在打鼓。正如
题诗
所说:“鼓吹
升平
共闹春。”
-《中国杨柳青年画线版选》刘见
基本介绍
概述
脚盆鼓
为
木制
鼓框
,
羊皮
绷制
鼓面
,
鼓面
直径约40厘米,鼓底直径约35厘米,形如脚盆,故有“
脚盆鼓
”之称。演奏时用一对
木制
鼓槌
敲打。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羌族
羊皮鼓舞
起源于传说中的《木姐珠与斗安珠》故事。
羊皮鼓舞
可分
独舞
、
双人舞
、
集体舞
3种。这种
舞蹈
一般无
乐曲
,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
响盘
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
舞蹈
的
领舞者
是羌族的
释比
,在
跳舞
时要头戴
金丝猴皮帽
,手持
神杖
和
盘铃
,念诵
经文
,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呈弓形的
鼓槌
,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
盘铃
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在“
神灵
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
-《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贾银忠
概述
击鼓、
舞蹈
、演唱是
释比
做
法事
的基本形式。
羊皮鼓舞
是
祭祀
和
法事
的主要活动之一,分为
独舞
、对舞、
集体舞
。
独舞
由
释比
一人跳,其动作灵活多变,主要是在
请神
祈福、祛病消灾、招财进宝和修建房屋的
法事
中。
独舞
和
集体舞
主要用于节庆和
婚丧
活动中。像羌族的
祭山大典
、
牛王会
、瓦尔俄足、羌历年、春耕前和秋收后等
祭祀
活动,
释比
都要
带领
寨民
跳
羊皮鼓舞
。
跳舞
的人数没有限制,视情况而定,大多数情况为20人。由一名有威望的
释比
头戴插着
野鸡翎
羽和彩色纸条的
金丝猴皮帽
,持
神杖
和
盘铃
,念咒语、挥
法器
为先,其他村民紧随其后,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
鼓槌
敲击起舞,走一些简单的队形。整个
舞蹈
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
明快
,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
舞蹈
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
-《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贾银忠
概述
释比
的
法器
有30多种,如羊皮鼓、神装、神刀、
铜铃
、
神旗
、
神杖
等。羊皮鼓用
山羊皮
绷制,单面
圆形
,内置一横木棍和两小枚
铜铃
。
鼓槌
包山驴皮或獐子皮。相传
法鼓
为神所赐,能知吉凶,
占卜
未来
。
神杖
,用刺棍、
树藤
或铁制成,上端有
铜制
或铁制的神像,代表鬼王,下端是带尖头的铁矛可插入土中,用于驱邪送魂、治病及战争。
释比
的保护神为猴头祖师,其载体是
释比
戴在头上的
猴头帽
。
猴头帽
实为
金丝猴
头骨,内装少许金屑、
木质
、
水银
、紫灰、
泥土
,表示取金、木、水、火、土代表猴的五脏。传说
释比
作法忘记归途,幸有
金丝猴
指点才得重返家园。“刷日勒”,即
算薄
,是一种丝质或布类的
算薄
,上面
彩绘
人事
、星宿、十二属相等各种
图谱
,一般是折叠式书牒,用于测算
婚丧嫁娶
、
吉凶祸福
、财气晦煞、良辰忌日等。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孟燕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