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
上海出现了“点石斋”石印出版的画报,刊登了一些
表现时事新闻的连环画,深受读者欢迎,为连环画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一些小开本的故事
画册在
上海出现。这些
画册图文结合,又注意画幅之间的连续性,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很快成为深受全国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读物。从1925年到1929年,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志》、《封神榜》、《岳飞传》等5部长篇连环画,封面都印有“连环图画”的字样。从此,人们就把这种图文结合,绘有连续性图画的
读物统称为“连环图画”。50年代初,“连环图画”又改称为“连环画”,一直沿用至今。在扑灰年画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高密半印半画年画,连环画形式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有
四条屏、八条屏,这些带有故事性的年画,对连画的印刷出版是有推进作用的。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年画,更受群众欢迎,因为画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教育作用。像扑灰年画《刘公案》就反映了刘墉私访的故事(后来多以半印半画的年画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将刘大人的刚正不阿、睿智果敢、爱民如子体现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