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前,
贵州为
荆州西南裔,属“荆楚”“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夜郎国。汉初今
贵州大部仍为古夜郎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且兰、伐夜郎,建立牂牁郡,地跨黔、滇东及桂西北。此后列朝,
贵州地域一直分属于毗邻的各郡、各道、各路,直至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省。在这个境域内居住的少数民族多是不同时期迁徙而来,
挑花应是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于此地生根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也很久远,苗族、布依族的古歌中都有“
绣花”的内容
世代传唱。汉文古籍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对此地少数民族的
装束,南朝宋文帝元嘉
九年至元嘉
二十二年(公元432-445年)成书的《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衣裳斑斓……”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成书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第一十一•画二•阎立德》记载:“唐贞观三年,东蛮谢元深入朝……卉服鸟章……”这些记述使我们得知,那时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装上布满了各种
花鸟图案,工艺之复杂令人炫目。明
嘉靖年《
贵州通志•平伐司》及明万历年
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均载有:贵阳苗族喜用
彩线挑绣“土锦”“
织花布条”“
绣花衣裙”。这些描述虽不具体,想必
挑花应在其内。不过,丝、棉制品不易保存,古代的
挑花如凤毛麟角,很少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