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祖、蛇郎之类的故事,不但源远流长,而且流传范围很广,在我国可谓遍及南北。不过较集中的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等古越人活动的地区。这决不是偶然的,是与古越人以蛇为
图腾有着直接的关系。著名的民间故事学家刘守华曾指出,蛇郎的故事“被许多民族所传诵,而在同古代百越有渊源关系的高山、布依、壮、侗、水、傣等民族屮间,却流行最广……因而认为在
中国广为流行的蛇郎故事,系从越人之蛇始祖传说(即蛇
图腾神话——引者)演变而来,是有充分依据的。”壮族崇拜蛇,在现存的《布洛陀经诗》中曾有明确的记载:“吹风蛇进屋”,“蛇在猪槽互相追逐”,“青蛇缠绞在屋檐”,“蛇爬篱笆”时,人们
就要祈祷,才能如意
吉祥,“年年享富贵”,子越往前越美好”。这是壮人古老的蛇
图腾崇拜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在壮族聚居的八桂大地,蛇郎的故事几乎遍布村村寨寨,深入人心。这也充分地证明壮族的先人曾以蛇为
图腾。与壮族一样,同为古越人后裔的毛南族还有《桑妹与大蟒》的故事情节与壮族的《蛇郎》几乎一模一样。那个“桑妹”,不过是“三妹”的音转。仫佬族《七妹与蛇郎》,也与上述故車大同小异。那个贪心害人的大姐,看到被她害死(推入井中淹死)的七妹返生,感到羞愧万分,无脸见人,就一头倒进大水缸,自尽了。苗族的《大蛇后生》,基本的故事框架还是三妹嫁蛇郎,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苗寨的山林气息。比如,大蛇帮助三
姐妹的父亲砍杉木造屋,三妹被害后变成一只
燕子,仍然帮蛇郎煮饭,依恋着蛇郎;害人的大姐变成一只天不收、地不留的全身发黑的丑鸟,躲进深山幽谷在“依哟,依哟”地叫唤着。无疑这是壮族的《蛇郎》
神话故事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