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
福建,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这八姓多为
中原的簪缨世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为避永嘉之乱而携眷南逃,都带着自己的宗族、部曲、
宾客等,这大大增加了
福建地方人口。第二次是唐代陈元光开发
漳州。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于唐
总章二年(669年)率府兵三千六百多人进入
漳州,年仅13岁的陈元光也随父进漳。21岁时承袭父职,定居
漳州并大力开发
漳州,使
漳州改变了
昔日满目的荒凉状况,促进了地方社会的迅速发展。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曾与其兄一起率
中原人马五千余人入闽,定都
福州,后被封为“闽王”。他为治理
福建做出了卓越贡献,使
福建在
中原动荡之际成为东南一隅的富裕之邦。第四次是北宋南迁。宋室南渡前后,北方百姓为避战乱,再次出现南迁浪潮,大批人扶老携幼入闽,使得
福建人口急增。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
福建的大量移民,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
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
福建的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唐、五代时的两次河南籍移民的迁入,更是直接地将
中原“河洛文化”带入
福建,促进了
福建地域文化的形成并影响到
福建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至今闽南语还被称为“河洛话”,它被古汉语学者誉为唐代
中原古音的“活化石”。到宋代,
中原的汉族文化已成为
福建社会的文化主体与基础,
福建民间岁时节日和各种人生礼俗已经与
中原各地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