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瑶族办私塾所需经费多为学生家长自筹,或家族联办。塾师一般请汉、壮族
读书人担任,后来也逐渐有了
瑶族自己的塾师。如
广西大瑶山、十万大山以及富川、贺县等地。学生入学大多以“开蒙”读“三字经”等为主,主要目的是认多几个字。但也有读至四五年甚至七八年,攻完《四书》、《五经》的。如
广西防城、
广西大瑶山、恭城、富川、贺县都有这种情况。
近代瑶族私塾历久不衰。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为了推广学校教育,严令禁止办私塾,但各地瑶区所办私塾多未停办,甚至如前所述一批私塾也是在这一时期方始兴办。甚至有的地区出现私塾与学校并存,学生先在本村私塾就读一两年,方才到乡、保所在地的官办小学念初小、高小。这说明了私塾这样一种办学经费少、设施简便、就地办学的办学方式是适应当时
瑶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