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正在燕京大学学习的年轻民族学者费孝通、王同惠夫妇,到
英国留学前夕,进入
广西大瑶山地区的南部,重点对花蓝瑶进行了调查,并对
瑶族进行了
人类学体质测量的工作。在调査途中,王同惠不幸失足坠崖落水,为
瑶族研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费孝通整理其遗稿,于1936年6月以王同惠的名义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从此,费孝通教授特别关注
瑶族研究,为
瑶族研究指明了一个正确的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在
金陵大学开设
边疆问题讲座徐益棠教授也到大瑶山进行了约4个月的调查,以后陆续写出了瑶民经济生活与生死习俗等方面的
报告,分别载于《
金陵学报》、《边政公论》、《
中国文化研究》和《
边疆研究论丛》等
书刊上。
次年11月,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文学院史学系、生物系以及广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杨成志、江应樑、王兴瑞等10人到
广东曲江县荒洞
瑶族村寨进行了调查。1938年结集印成《
广东北江瑶人调査
报告》,作为《西南民族丛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