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尝新节和狗图腾崇拜有关。据说很久很久以前,
瑶族是不种五谷的。后来人们叫狗到番国去寻找种子,狗泅海7天7夜后到达彼岸,趁番人不备,在谷堆中打个滚,一身都沾满谷粒,匆匆过海回家。到家时,身上的谷粒已被水冲走,只剩下尾巴上的谷粒仍粘在上面。
瑶族便将其种在地上,成了像狗尾巴一样的稻穗。或说
古时瑶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渡海时,遇狂风大浪,将船打翻,人们挣扎搏斗游到岸边,但粮食全淹没于海中。正当人们为生计发愁时,有人发现狗尾巴上还粘有几粒谷种,未被
海水冲走。于是人们将这几粒谷种种在地里,精心呵护,秋后获得了好收成,渡过了难关。所以,每年玉米、旱稻刚成熟时,人们便摘一些刚成熟的玉米、
稻谷煮成
饭食,先喂给狗食,再祭
祖宗,然后全家才进食,俗称“尝新节”或“吃新节”。显然,这是古代
瑶族狗图腾崇拜的残余。
瑶族过尝新节的日期依各地季节早晚而定,最早的在夏历五月,最晚的在夏历
十月。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源乡和大阳乡
瑶族,每年夏历六月初六过尝新节。六月初六
清晨,由家主到地头摘几穗勾头黄边的旱谷
谷穗,拿回来放饭上蒸熟后,取出放于一只干净的碗中祭神,然后才可吃尝新饭。全家动口尝新前,先盛些饭,挟些猪肉、豆腐之类的菜肴,让家中的狗饱吃一餐,再请家中长者动口先吃第一口,家中其他人才依年龄大小之顺序而动口吃饭。在
广西大瑶山境内,金秀镇一带的茶山瑶每逢夏历八月巳日,家家摘新谷约250克,捣成米和旧米同煮成饭,分祭社肉做菜,待社老、甲头相聚尝新米饭后,各户方能尝新。六巷一带的花蓝瑶,夏历九月择吉日尝新,以新、旧米煮饭,俗称“吃新米”。罗运一带坳瑶,亦于夏历九月择吉日,摘2穗新谷煮水,再用此水煮旧米饭,不祭神,先喂猪、狗,然后家人共尝,俗称“吃新禾饭”。长二一带,每家选一身强力壮的男子到田中剪8穗
稻谷,每4穗扎为1把,用稻秆作扁担将
谷穗挑回来。到家门口时,将稻秆扁担折断,意为今年必然
五谷丰登。然后将新谷捣碎,洗出米浆水滤清,与旧米煮饭共尝。
广西恭城、
钟山等地,每年
稻谷成熟时择吉日尝新,饭前先向祖先、
天地祝祭,再给狗、牛、猫“尝新”,最后家人才尝新。习俗认为,狗给人带来谷种,牛为人耕地,猫为人守粮仓,均有功于人,故应给予尝新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