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
瑶族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医药更为缺乏,已有卫生机构数目太少,不能解决区及边远区少数民族的医疗问题,因此定期地、有计划地结合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组织卫生人员到
瑶族地区进行巡回医疗预防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例如,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曾组织了部分地方卫生人员,成立临时医务所,随同剿匪部队深入平南、象县(即现在的大瑶山附近)一带
瑶族地区,结合宣传民族政策进行医疗工作及卫生情况调查。1951年民族工作主要是进行宣传民族政策,访问主要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这一时期,卫生工作配合进行了免费医疗,短期训练少数民族初级卫生人员,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1953年结合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
土地改革、扶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等中心工作,一方面逐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另一方面组织了大批的卫生人员进行巡回医疗,给少数民族治疗疾病。并在反细菌战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但配合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
土地改革,而且解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的病痛,改善了环境卫生,提高了卫生知识水平,减少了疾病。1954年转入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运动以后,
瑶族地区的卫生工作,除了继续采取措施提高卫生干部政治和业务水平,整顿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制度外,主要工作是组织卫生力量为互助合作运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