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
瑶族地区农民和各级政府都对新的栽培技术更加重视。推广新技术,对粮食
连年增产、农民增收和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起到明显的作用。在水稻栽培方面,播种育秧,逐步由采用水播育秧,改为大田起畦育秧、尼龙薄膜育秧、温室育秧等。20世纪90年代又推广旱育移植。推广新的播种育秧技术,不仅秧苗长得好,而且节约了种子。合理密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水稻种植多为高秆品种,均采用大株稀植,株行距25-35厘米,因苗数不足,穗数少,亩产只有175-200公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插秧规格逐步改革大株稀植为小株密植。90年代中期后,抛秧技术逐渐推广。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水稻的单产。施肥,50年代重在基肥和田间管理追肥,70年代后,有机肥和化合肥并用,双季稻着重推广“前重中控后补足”的施肥技术,中稻则采用重前期与中期的施肥技术,并逐步推广根外追肥。灌溉,过去
瑶族地区农田灌溉多为串灌漫灌,不利于提高水温和保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业技术的提高,逐步改变传统深水串灌、漫灌的习惯。推广水稻生长期浅水勤灌、温灌和露田、晒田,使禾苗根系发达,禾秆坚硬矮壮,提高防病虫抗倒伏能力,后期深水灌浆、湿润管理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后,稻谷颗粒饱满,产量不断提高。在旱地的农作物栽培方面,90年代后,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农作物成活率高,生长期缩短,单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