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纳财纳福类,以摇钱树故事、
寿桃故事、
喜鹊故事为代表。人作为生物住存在,总是存在一定的客观需求,尤其是在祈子后,
多子之后的
多福在生产力低下之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注释”后,人们的客观需求与生产
供给便产生了矛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一直是民众
千百年来努力回答的问题。因此民众的需求观念一直是民间故事与传说背后的“潜台词”。单一的经济模式和有限的资源获取方式使得人们的潜台词无法有效的表达。但感情需要一定的释放途径,“
寄情于物”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于是人们
创造了摇钱树、
聚宝盆、
六合同春等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形象,一方面满足人们对实现理想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劝慰,因为谁都知道摇钱树和
聚宝盆与现实的距离。而“勤是摇钱树,俭是
聚宝盆”才是民众对自身
创造的纳财纳福故事的终极诠释。不管怎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和无所谓无的。毕竟,杨家埠年画艺人的根据纳财纳福故事和
吉祥元素
创造的年画为喜庆的节日增添了一份希望和寄托,所以,人们也乐于将这份希望和美好悬挂起来,说不定哪天自己就会成为这类故事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