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待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是意味深长的。作为差异和传统象征的民族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被现实打碎或重塑的实体。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转折关头,民族文化有时被誉为汇聚民族精华的瑰宝,有时被视为阻碍进步的
垃圾,民族文化在不同的观念时空中演绎着兴衰的轨迹,其内在的逻辑是值得深思的。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分析过发展
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西方文化和对本土文化的态度转变,他指出:“原先,西方化和现代化化关联,非西方社会吸收了西方文化相当多的因素,并在走向现代化中取得了缓慢的进展。然而,当现代化进度加快时,西方化的比率下降了,本土文化获得了复兴。于是进一步的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均势,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信奉”。从一味信奉西方文化到逐步回归信奉本土文化,这一变化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动因的,亨廷顿对此的分析更为深刻:“因此,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促进了现代化。在后期阶段,现代化以两种方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在社会层面上,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鼓励这个社会的人民具有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伸张者。在个人层面,当传统的纽带和社会关系断裂时,现代化便造成了异化感和反常感,并导致了需要从
宗教中寻求答案的认同危机”。也就是说,本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社会整体文化信心崛起的标志,也是社会个体重返精神家园的标志。
中国当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兴衰印证了亨廷顿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