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是
戏曲之乡,金院本和元杂剧在此地演出极其兴盛,地上地下的大量
戏曲文物可以充分证实。遗存在晋南地区的戏台、
壁画、砖雕、
石刻,不仅证实
金元时期当地
戏曲表演的活跃,而且还显现其舞台艺术的日趋成熟。生、旦、净、丑、末,行当俱全,袍服、
冠带、道具、
化妆,皆已戏剧化,元代遗存的戏台,台面开阔,场面壮观。这里
民俗性好优戏,“使令稀婢仆,歌舞盛倡优”。晋南地区村村有庙,有庙必有戏台,每逢节日,辄有迎神赛社之举,酬神以娱人。在广胜寺元延祐六年(1319)《重修明应王庙之碑》记载:“询之故老,每岁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相与娱乐
数日,极其餍饫,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这种传统的
民俗,犹如肥沃的
曲艺土壤,孕育出优伶绝技,哺育出作家作品,促进了
戏曲表演的欣欣向荣。尧都名伶群星灿烂,平阳作家人才辈出。
演员忠都秀、张德好、平阳奴,为
戏曲史家所称道;作家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石君宝、李行甫,为《录鬼簿》所赞颂。此外,前期梨园
领袖关汉卿,原籍解州;后期艺苑班头郑光祖,襄陵人。如此众多的杂剧作家先后出自平阳,并非是偶然现象,王国维谈及杂剧作家“又北人之中,
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其数当
大都之五分之二则元初除
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