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钱冰撰《艺能》一书,在“梨园演戏”一节里说:“
苏州有集秀、合秀、撷芳诸班,为昆腔中第一部,今绝响久矣。”又说:“演戏如作时文,无一定格局……今则不然,视金钗、
琵琶(记)为老戏,以乱弹、滩黄小戏为新腔,多搭小旦,杂以插科,多置行头,再添面具,方称新奇,而观者益众;如老戏一上场,人人星散矣。岂风气使然耶?”文中阐明了当时“多搭小旦,杂以插科,多置行头”,是新戏上场,观者益众;老戏上场,人人星散的原因。此后,戏班渐向
上海集中。在
上海,“文班唱
昆曲,皆
姑苏大章、大雅两班所演,始于
同治二年。自徽班登场而文班减色。京班出,而徽班皆唱二黄,迩来京班以
丹桂茶园、金桂轩为最;金桂武戏较胜。文班唯三雅园,皆吴下旧伶,惜知音鲜矣”(葛元煦《沪游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