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芳的母族
世代聚居在姜庄镇彭家城子村,祖上曾画过庙宇壁画,由扑灰年画起家。她父亲彭福寿为长子,青年时曾就读于
青岛画院,精
工笔,擅长画庙宇壁画、绢画,并能随心
创意扑灰年画画样,至今泰安一带庙宇尚留有其画迹。彭福寿只有三个女儿,彭金芳为其次女,在她幼年时,因父亲杰出的绘画才能与谦和待人的品行,使彭家富足达到顶峰。当时家族中已有五六十人口,男子耕读、画画,女子理家务做
女红,和乐融融。因彭金芳少时聪敏乖巧,深得父亲欢心,便欲送到
青岛女中习读,却遭到她
祖父及母亲的百般阻挠未成。父亲31岁那年染上黄疸性肝炎,
祖父许愿父亲如果病愈,则舍钱财与庙宇,并且请名角唱上三天茂腔大戏。但父亲还是因百般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她常常侍奉病床旁边,因此听父亲讲述了不少异地画庙的奇闻趣事。笔者从彭金芳悠长的回忆中,深深感受到旧时姜庄这些扑灰年画高手的绝技,以及他们维持生计风餐露宿的艰辛。老人在讲述父亲画庙宇壁画时,其中的几道工序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其一是灰稿拓扑,其二是涂抹画面,工艺与扑灰年画同出一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