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前,
蓝靛业曾经成为
广西一些山区农村的重要产业,其产品除自用少部分外,大量外运,其中尤以郁林州产的靛,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19世纪末以后,采用化学方法制造
蓝靛染料以后,
广西农村种植
蓝草及制靛业开始出现严重衰退。如1933年
广西年鉴所载“
蓝靛,十余年前,本省的
蓝靛之栽培,可称繁盛;近因外国染料输入,物美而价廉,本省土靛销场,遂为掠夺。一般农民,除种植以供自用外,己不复望与
舶来品竞争。”原
广西政区共产
蓝靛590担,其中桂林府11290担、平乐府25800担、梧州府300担、郁林府19000担、
柳州府4100担、庆远府2100担。至民国三十五年,《
广西年鉴》在《农作物栽培面积与产量统计表》中己无
蓝靛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说明当时
蓝靛的产量己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