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峒是由秦汉时的“黔”发展而来的,徐中舒先生说:“(黔中)是秦汉时代的一种社会组织,黔的本意是用树枝木桩等障碍物把居住点围起来,以防蛮兽和外人的侵袭,黔中就是在这道障碍圈之内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了对一种社会组织的名称。这个名称后来发展称为洞或峒。”南北朝时,
瑶族先民的峒,一是有固定的地域,以山岭或河流为界。二是峒中有洞,大峒管小洞,大峒有头人,名曰“渠帅”、“蛮王”、“山帅”或“蛮帅”。《梁书》载:“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佑讨之,使尽诛其渠帅。”《
周书·贺拔胜传》卷十四载:贺“使人诱动蛮王文道期,率其种落为款”。《陈书》载:“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边为患,中兵王僧辨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梁书》载:“兰钦督都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三是不属官管,不事赋役。荆雍州“蛮无
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莫徭“自为生理,不属于官”。四是土地由峒首管理分配耕种。太和
十七年(493年)“襄阳酋雷婆思等十八率户千余内徙,求居大和川,诏给廪食”。《宋书》载:“先是,刘道产在雍州有惠化,远蛮悉归怀,皆出缘沔为村落,户口殷盛。”五是峒内行族内婚。六是峒民都图腾崇拜盘瓠,均为盘瓠
子孙。七是峒内经济仍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朱余庆在《送刘思复赴南海从军》中写到:“蛮人犹放畲田火,猛兽野游落日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