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据清人温恭《封川
县志》志一载,“封川旧有徭山五十二处”,瑶民“皆刀耕火种,性情剽悍”。但历经明
正德、
嘉靖年间,“徭人为乱,后剿灭存者仅数百人。”至清代时,剩余之瑶民均“转徙旁县,五十二处,尽为民居”。清人士元《东安
县志》卷四载:“里洞溪者,距城四十五里,旧徭洞也。明洪武初,因乱尽灭徭人,其后西华流人唐氏、廖氏垦山田冒徭户。”民国何天端《西宁
县志》卷三十三记
前朝事说,“有明一代,西江最苦徭患。徭之种落甚繁,散居山谷间。自万历五年(1577年)征平罗旁,而近地徭种始渐歇绝。”
广东古令镇,“万历六年(1578年),徭贼作乱,徙置于县东北褥村。”据明人黄佐《
广东通志》卷六十七载,
明万历十年(1582年),赵林花、黎广雄等率阳春、新兴等地
瑶族攻陷商州。十二年(1584年),都御史陶谐、总兵仇弯“讨平徭,犁其巢穴,种类无遗。得徭田一百三十九顷九十一亩零,招良民一千余家耕作其间,积患乃已。”《
明英宗录》卷五十二载:“
广东阳春高要二县徭首进贡至京,言:祖居深山,刀耕火种,累被过往军马侵扰恐吓,各徭星散,不安生理。”
广东阳春云廉山等地,“其始为徭所据,不输粮役,既而数经征剿,徭渐散亡,乃以其田或招农民,或给粮户耕种,而徭人未殄者,其占田如故也。”至清代,瑶民所占之“徭田”,“今并为民业,无复所为徭田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与民族剥削,使瑶民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