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瑶人被分成两种,一种是不
服役、不输赋的徭人,名曰生徭。“蛮徭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一种是承担一定的赋税义务的瑶人,名曰熟徭。“徭人者,言其执
徭役于
中国也”。宋王朝对前者不甚治理,也无法治理。对后者虽然治理,但也不甚严格。特别在赋税方面,只是象征性征收一些赋税。宋人田渭在《辰州风土记》中说:“辰、沅、靖三州,朝廷非有望其赋入也”。宋代瑶人被征收的赋税主要有:岁输皮、粟,
田亩税、身丁钱米和田租等,庆历四年(1044年),谏官欧阳修言:“莫徭之类,使安耕织而岁输皮粟,得为平民,乃彼大幸”。“五洞民瑶,即欧阳修所谓莫徭。……宋熙宁间(1068—1077年),相率纳士输皮、粟”。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蛮瑶争辟道路,以待得其地。……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均定其税,使岁一输”。此税名曰“增亩税”,旧志说,黄诰“初为
长沙主簿,章惇开梅山,增亩税,诰力请罢之”。梅山开发成功,瑶人应得该得之地,所以增亩税,瑶人应在其中。元丰元年(1078年),邵州山瑶内附:“招纳籍为省民,隶
邵阳县,输丁身钱米”。《宋史》说,乾道三年(1167年),诏“其徭人岁输身丁米,务平收,无取羡余及折输钱,违者论罪”。嘉定七年(1214年),辰、沅、靖州瑶人,由于宋王朝实行“计口给田”政策,也分到了一些田地,但这些田也要输一定
租税,瑶人“一夫岁输租三斗,无他
徭役,故皆乐为之用”。其实这种
租税也是以口计算的,与汉民比较起来是较轻的。所以,“豪猾大姓规免税役,多以产寄徭人户下”,以致“内亏国赋,外滋边隙”。对瑶人征收少量的赋税,这是宋王朝的一种羁縻之道,正如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奏议》卷六中所说:“朝廷意在羁縻,止令量纳丁米”。这对稳定瑶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