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地区的
瑶族以种山为生,但所遭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却十分沉重。为了加强对
瑶族的统治,洪武年间,
明朝统治者先后在大藤峡周围的州县设立了九个千户所,后又增设十多个巡检司,对大藤峡
瑶族实行层层军事封锁。明军进入大藤峡后,“滥杀邀功,贪货贿,兴事端,控驭乖方,绥怀无策”,正如左都御史王翱说,两广徭僮,“观其背叛不服,实非本心,乃出于不得已也。皆缘将臣所司不得其人,德不足绥怀,威不足以慑服,甚至欺其远方无告,掊克残忍,使不得安其身。谓其蠢尔无知,颠倒是非,俾不得顺其性。既害其生,又拂其性,虽良善懦弱之人犹不免于动作,况素无教令而禀性强梁者。”为了更好地统治
瑶族地区,
明王朝还选拔一些效忠于
明王朝的壮、
瑶族头人担任卫所、巡检司的土官,以加强对
瑶族的统治。此外,
明王朝还从“左右两江土官地方”调拨“田州等府族目土兵”到大藤峡地区屯守,“遇贼出没,协同官军并力剿杀”。大批的官军和土兵进人大藤峡地区,增加了军费的开支。明初,“驻防浔州城讯共兵三百八十一名,岁需米一千三百四十八石七斗四升”,“分防平南县城汛共兵一百零三名,岁需米三百六十四石六斗二升。”这些军需费用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的壮、
瑶族人民负担的,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同时,大批官军和土兵到瑶区屯守,实行武装占田,使大批
瑶族失去生活来源。大藤峡地区的田地大多为汉族地主和土官所有,
瑶族农民占有的土地很少。为谋生计,他们不得不到深山密林去开山耕种,但
明王朝却不予认可,将
瑶族开垦出来的田地诬为“贼田”,征调官军和土兵强占耕种,“分界耕守”。
明朝巡按御史冯彬就曾说:“
广西之患,莫甚于徭、僮。征之无道或贻远忧,抚之不服。”只有招募土兵,“据其巢,耕其土,盖贼之所穴,皆美田肥土,我兵无不愿得之者,因其愿而令之,蔑不胜矣。”
明王朝在大藤峡武装占田的做法,使得当地瑶、壮族农民无田可耕,四处流亡,或入深山,或武装反抗,连
明朝封建统治阶级也不得不承认:“两广盗贼生发,去处军民,饥寒交迫,流移他处,不得已相聚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