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资料证明,
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繁衍,到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地区性文化特点的人类群体,
考古学上称之为“民族文化区的萌芽”。在
黄河中下游地区,今
山东全境、河南东部,出现了先后相继承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三个文化存在的时间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前后4000年,是一个大的人们共同体先后相继的文化遗存,这个大的人们共同体还包括若干个较小的人们共同体。根据古史传说,古代
中国东方的部落主要是太昊和少昊。太昊氏居陈(今河南淮阳左近),少昊氏“邑于穷桑”(今
山东曲阜左近)。到夏代这里的人民始称为夷,而夷有九种。因此,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应是两昊集团的文化,亦即东夷集团或九夷、九黎的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特点是,其居民经营原始农业,渔猎业仍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普遍盛行拔牙风俗,人死后用狗随葬,轮制黑陶特别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