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崖壁画中的
舞人有一个共同的
舞蹈动作就是曲肘举手,屈腿半蹲的造型。这是典型的蛙形舞姿,前进或后退也可能是跳跃式的双腿齐起齐落。这个蛙式造型在现在的壮师剧或末伦等壮族
曲艺表演中仍保留着某些影子。如武鸣师公舞旁靠步、前踹步、明灯步等都贯穿着明显的膝盖屈伸;上林师公舞双腿姿势多呈半蹲状态;
来宾师公舞的颤步,膝部屈伸也很明显,同时上身及头部微微晃动。这些动作造型都与左江崖壁画的
舞人蛙式造型有一定的关系,在壮族傩舞中也存在着。这种蛙式动作造型,起源对
青蛙的模拟,目的是为了讨好
雷神。因为
青蛙是雷公雷婆的子女。其实,雷公、雷婆也可能是大
青蛙。模拟
图腾的形象,是为了更好地接近
图腾,得到
图腾的帮助与庇护。“蛙婆节”里的“蚂舞”,也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蛙婆节”与左江崖壁画,在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安抚
雷神,祈求
雷神赐福人间,确保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在蛙婆节里所唱的《蚂歌》,也可能在左江雷祭活动中同样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