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想指出的一点是,这些
图腾神话中有不少主角都是最小的即第三个孩子,无论是男子或女子,总是正直善良美貌,最后多数都得到完满的结局。这固然反映了人们爱小怜幼的普遍的民族心理,同时也透露出母系
氏族社会向父系
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痕迹。在母系
氏族社会里,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为当时实行群婚制。当母系
氏族社会向父系
氏族社会过渡时,婚姻形式也改变了,但群婚制仍有某些残存。在男女之间确定相对稳定的
夫妻关系之前,大体上都有一段婚前较自由的性生活,因此头一个出生的子女血统往往不大容易确定。有的
氏族曾流行把头一个孩子杀死或吃掉的习俗。《
墨子•鲁问》篇有载:“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赠送)其君,君喜则赏其父。”楚之南,正是古代
越人所居之地。壮族先民大概也经历过这个历史阶段。《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交趾之西,“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其西有啖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今乌浒人是也。”《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六“
贵州(今贵港市)风俗”也云“郡连山数百里,有俚人,皆为乌浒之后,率同一姓。男女同浴,生首子,则食之,云‘宜弟’。”这大约是为了确立父权制所采取的一种措施。所以
神话里的三公主、小儿子等均为善良美好的形象。仅就这一点看,壮族的蛙
图腾神话就相当古老。它的源头,当在
氏族社会里。当然,这并不排除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在承传过程中后人加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