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3年初,游牧在我国辽东半岛等地的
鲜卑慕容部因为部落同族的纠纷,一支由
首领吐谷浑带领部族被迫西迁来到今
青海、
甘肃一带驻牧。
吐谷浑部族从遥远的辽东来到
青海后,曾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广大区域,以环绕西海为中心建立了长达350年的地方政权,并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得到了印证。似乎历史真的要印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终于在公元663年被
吐蕃所灭。
吐谷浑亡国后,东迁的—部分逐渐融合于汉族,降伏
吐蕃的一部分融合于藏族,而留居于凉州、祁连山一带和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
吐谷浑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并融合了羌、
蒙古、藏、汉等民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土族。
吐谷浑土崩瓦解,
吐谷浑创造的文明却没有消亡。不少学者认为,现今生活在我省民和
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
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土族就是
吐谷浑的后裔。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曾撰文说:“公元7世纪,
吐谷浑被
吐蕃所灭后,一部分
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
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
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