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奥义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梵书时代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的。由于时代的进展,
祭祀至上已不能满足
智者的要求;婆罗门祭司借主持
祭祀仪式以图利,更引起社会的反感。于是一部分婆罗门学者便在梵书的最后部分(各梵书卷末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发挥他们关于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的见解。梵书的这一部分称为“吠檀多”(Vedanta,词由Veda+anta构成,意为吠陀之终末部分,转解为吠陀的究竟的、本质的意义)。吠檀多实际是一种哲理性的考察,它取代了梵书时代
宗教祭祀的至上地位。这部分
文书又称“优婆尼沙昙”(Upanisad)。此词为Upa+ni+sad的合成词。意思是
子弟侍坐于父师之侧,父师教授人所不知的秘密教义,故意译为奥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