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
彩陶双鱼人面
陕西、
山西、
甘肃民间
美术作品中的
双鱼人面的抓髻娃娃可以上溯到在
陕西半坡出土的6000年前
仰韶文化中的
彩陶“
双鱼人面”图案。人们很容易把它和
渔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它是原始社会半坡人反映
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左右两边的两个
网纹符号被认为是
渔网符号。由于
彩陶上的人只有头部,于是有人按这个思路作了如下描绘:“两张
渔网分别张开,两个人全身没入水中,只剩下头和肩膀留在水面外。由于脚部分在水下看不清,所以省而不画,但是可以从图中意会到手是在水下摸鱼。两人采取两边对挤围摸,促使鱼向网内逃。由于摸鱼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水下,所以下意识地双目微合,这是摸鱼当时的真切表情,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真实摸鱼图。”(《关于几幅
彩陶图案的管见》,《
中原文物》1987[1])不过在我看来,原始社会和民间
美术创作者都是以群体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密码来表达
中国的本原
哲学观念。不了解
中国本原
哲学观,不了解他们的
哲学符号密码,就无法解读
中国的考古
美术与民间
美术。以鱼而论,
民俗艺术创造者群体观念的
双鱼,其实不是自然属性的鱼,它是观念属性的阴阳鱼符号,
彩陶盆中心两条鱼向相反方向旋转,是一种阴阳鱼环天旋转、生命永生不息和子孙万代生生不息的观念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