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诏的由来》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隋末唐初,在今
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蛮、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南诏即649-902年间在
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
奴隶制的
边疆民族政权。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其中有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诏”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巂、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舍诏
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人贡。
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蒙舍诏原居蒙舍(今
云南巍山西北),至
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
云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
云南大理〉。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
云南王。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
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
南亚与
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