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种植较晚。据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
广西大瑶山种
八角最早的地方是该县罗运乡罗运村,该村种
八角的历史仅有70多年,即约当清光绪
十五年(1889年)开始种
八角。系当时平南县思旺村一汉族地主在罗运村一片山地雇瑶人垦殖,种下
八角100多株,年产角果1000斤左右。到新
中国成立前不久,坳瑶人自己开始种
八角。十万大山山子瑶种
八角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开始时,他们是为附近壮族山主“种树还山”种
八角,学会
八角种植技术。清末至
民国年间,山子瑶的原始农社开始解体,原来集体凑钱从壮族人手中购买用于合耕的公有土地向个体农民家庭转移,一些占有较多份地的富裕家庭在自己多余的份地上种
八角。公社规定,凡在自己份地上种
八角者,以后不再分配份地,
八角果收入归种者所有。公社这一规定,鼓励了人们在份地上种
八角,
民国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种
八角的高潮。其他地方,如
广西凌云、百色,
云南河口、金平、富宁等县
瑶族山区,
民国时期也有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