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人生皆苦,苦因之根本为作业,业必有报,故人死必进入新的轮回,生死不已,苦苦相连。解脱之道当然只能是脱离生产,离开家庭和社会,通过出世修行而避免作业。
佛教这种消极出世的解脱之道使大量的
僧侣脱离生产和家庭,这就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孤儿
寡妇大增,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弊端。统治阶级不能不提倡某种新的宗教信仰对
印度人民进行更有效的精神麻醉。《薄伽梵歌》针对
佛教的上述主张,提出了新的解脱之道。它宣称人生有四个目的:一是利(artha),二是欲(kama),三是法(dharma,达磨)四是解脱(moksha)。解脱是人生之最高和最终的目标,前三项则是为达到最终目标的阶段。
印度教因此而有重视现实的利欲和物质的享受一面。主张一个人应该为了
子孙的繁殖和富贵而孜孜不倦地经营人生,负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一个人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欲和享受,必须遵循和服从“法”或“达磨”,接受“达磨”的社会法则和道德律的约制。“达磨”一词有许多含义,除了“法则”以外,还有正义,任务、人伦、秩序等意义。
印度教正统派通常把“达磨”解释为“法定的地位”,其核心是
印度社会(从
奴隶制到封建制以至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以贯之的瓦尔那种姓阶级制度。因此,所谓按达磨立身处事,实际上也就是严格遵守这种阶级制度,严守自己所属阶级的身份,享受相应的权利,接受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合于法则,合于人伦秩序,合于道德律的要求,从而也就为自己的最终解脱作了道德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