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史密斯在《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里的分析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渐衰落的传统手工艺无法提供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手工要想恢复到历史进程中的主角地位现时也不可能,面对日益膨胀的人口为了维系生存的需要,放弃以往的手工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器大量生产的物品保证了人们得以生活下去,有一种说法,机器生产的物品是
情感冰冷的产品,实际上它是普世民众具有强烈求生欲望的承载物。我们总是怠慢满足了人们生存需要的机器产品,无非它太容易一批又一批地制造出来,与手工制作不同的是:当一种产品成千上万地被生产出来之后,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就消失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制造者不过是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人随之异化为机器的附属从而失去了主动为之的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人只存在通过金钱所构成的买卖关系。基于这些因素,
情感认知就产生了疏离。其实机器产品自有机器的
美感,理性、规范与标准的产品一样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就因为产品太多且容易生产才被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对手工的怀想,无非是机器产生物品丰裕之后无可奈何的精神还乡,说其无奈是因为我们仅从机器生产的物品中获得肉身的快感,作为绝大多数个体的人无法像手工一样参与其中完成制造全过程,而复杂多样的
情感诉说在产品中难以得到确证。